执诺解读|中止执行后的恢复执行

2025-10-28 11:11:54

在民事执行程序中,中止执行是应对特殊情况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,而恢复执行则是在中止事由消除后,推动执行程序回归正轨、实现债权人债权的关键环节。恢复执行的规范操作,不仅关系到申请执行人胜诉权益能否最终兑现,也影响着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司法权威的有效维护。科学、严谨的恢复执行流程,能够及时化解执行程序停滞问题,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,确保民事执行程序的连续性与公正性。


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:(一)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;(二)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;(三)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,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;(四)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,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;(五)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。中止的情形消失后,恢复执行。”

适用解释:该条文明确了中止执行的法定情形,同时为恢复执行提供了基础性法律依据,核心在于“中止情形消失” 这一前提条件,只有当中止执行的原因不再存在时,才具备启动恢复执行程序的基础。

“人民法院对中止执行的案件,应当在中止情形消失后及时恢复执行。恢复执行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。”

适用解释:此条文进一步细化了恢复执行的操作要求,一方面强调“及时恢复”,避免因拖延导致当事人权益受损,明确法院在中止情形消失后的主动履职义务;另一方面规定 “书面通知” 的形式,确保当事人知晓执行程序的进展,保障其知情权与参与权。

“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,执行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恢复执行。恢复执行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。”

适用解释:该条文明确了恢复执行的启动方式,包括“依当事人申请” 和 “法院依职权” 两种,赋予法院在特定情况下主动恢复执行的权力,避免因当事人未及时申请导致执行程序长期停滞;同时再次强调书面通知义务,规范执行程序的公开性与透明度。


中止执行后的恢复执行审查主体为原执行法院,具体由负责该执行案件的承办部门或承办法官承担。原执行法院熟悉案件基本情况、中止执行的原因及各方当事人的诉求,能够结合案件历史信息开展针对性审查,确保恢复执行决定符合案件实际与法律规定。

申请主体资格:审查申请恢复执行的主体是否为合法权利人,包括申请执行人、其继承人或权利承受人(如申请执行人死亡,其继承人可申请恢复执行;申请执行人为法人终止的,其权利义务承受人可申请)。需核实申请主体与案件的法律关联性,避免无关主体滥用申请权干扰执行程序。

恢复执行申请材料(若为依申请恢复):包括书面申请书(需载明申请恢复执行的理由、中止执行的情形已消失的证据、执行标的的当前情况等)、中止执行裁定书复印件、证明中止情形消失的证据材料(如案外人异议被驳回的裁定、继承人身份证明及继承公证、法人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工商登记材料等),以及其他用于佐证恢复执行必要性的材料(如被执行人当前财产线索、履行能力证明等)。

中止情形消失的事实依据(无论依申请还是依职权恢复):审查中止执行的法定事由是否确实消除,如申请人明确表示不再延期执行、案外人异议经审查被驳回且异议理由不成立、当事人的继承手续办理完毕、法人权利义务承受人已确定等,需有充分证据支撑中止情形已不存在。


针对“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” 的中止情形:审查申请人是否已书面或口头(需有记录)明确撤回延期执行的意思表示,或延期执行的期限已届满,且申请人未再提出延期申请,确保申请人恢复执行的意愿真实、明确,排除欺诈、胁迫等情形。

针对“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” 的中止情形:审查案外人异议是否已通过法定程序处理完毕,如异议被法院裁定驳回、异议人撤回异议申请,或案外人提起的执行异议之诉经审理后法院判决准许执行,需以生效法律文书或有效证据证明案外人异议已不构成执行障碍。

针对“当事人死亡或终止” 的中止情形:审查作为当事人的公民是否已确定继承人,且继承人明确表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(需提供继承公证、继承人书面确认材料等);作为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否已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(需提供工商注销登记、合并分立协议、权利义务承受证明等),确保执行程序的权利义务主体已明确,具备继续执行的条件。

针对“其他应当中止执行的情形”:审查具体中止事由是否消除,如被执行人因突发疾病暂停执行后已恢复履行能力、因政策调整暂停执行后政策已明确且不影响执行、因财产处置条件不具备暂停执行后条件已成熟(如查封财产已解除其他权利限制)等,需结合具体事由核实消除情况。

执行标的现状审查:核实执行标的是否存在,是否因中止执行期间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(如财产损毁、灭失、权属变更等),若执行标的已不存在,需审查是否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替代,或是否符合终结执行的条件。

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审查:调查被执行人在中止执行期间的财产状况、收入情况、负债情况等,判断其是否具备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能力,如是否新增财产、是否有到期债权可执行、是否存在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的情形,为恢复执行后的执行措施选择提供依据。

审查恢复执行是否符合执行程序的整体逻辑,避免与其他执行程序冲突。例如,若中止执行期间案件已进入再审程序,需审查再审结果是否影响原执行依据的效力;若中止执行期间被执行人已进入破产程序,需审查恢复执行是否符合破产程序的相关规定,确保恢复执行不违反法定程序,不损害其他债权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。



执行程序重启:中止执行的效力终止,执行法院恢复对案件的强制执行,可根据案件情况采取查封、扣押、冻结、拍卖、变卖、划拨等执行措施,推动被执行人履行义务。

执行措施衔接:恢复执行后,原已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(如查封、扣押、冻结)继续有效(若未超过法定期限),法院可基于原措施进一步推进处置,如对查封财产启动评估、拍卖程序,无需重新办理保全手续(符合法定续行条件的需办理续行)。

执行期限计算:恢复执行后,执行案件的办案期限重新计算(扣除中止执行的期间),法院需在法定执行期限内完成执行,确保执行效率,避免案件长期拖延。

执行程序维持中止:法院驳回申请后,案件继续处于中止执行状态,待中止情形真正消失后,当事人可再次申请恢复执行,或法院在发现中止情形消失后依职权恢复。

申请人的救济权利:申请人对驳回裁定不服的,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,或针对异议理由补充证据后再次申请恢复执行,但复议期间不停止中止执行状态,避免因复议导致执行程序混乱。



律师解析:

北京执诺律师事务所朱凯丽律师提醒大家:
法院审查核心:以 “中止情形真实消失” 为关键,核查证据真实性与实体情况,规范审查程序;主动跟踪案件动态,平衡申请执行人、被执行人及利害关系人利益。
当事人注意事项:申请前备好中止情形消失的证明材料;执行中配合提供财产线索;对审查结果不服可依法救济,不得滥用权利(如伪造证据),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。

北京执诺律师事务所 (简称“执诺律所”)成立于2008年 ,执诺全球总部坐落于北京市国贸CBD核心商圈富尔大厦33层,紧邻中央电视台。17年来执诺专注于商事争议解决、境内外非诉业务、重大疑难案件、刑事经济犯罪、职务犯罪、大标的执行案件等领域,现已成为业内优质的法律服务提供商。百余家遍布全球的海外办公室,2000余名海内外合作律师。律所秉承“诚信、创新、高效、负责”的服务原则,坚持“专业化、透明化、标准化”的发展理念,融合互联网、大数据,致力于打造“国际化、专业化、传媒化、定制化”的企业全方位风险防控精品律所。

联系方式

电话:010-53659279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9号富尔大厦33层
备案号:京ICP备2023009540号-1  

扫码关注公众号